1949年8月,时任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向航空局局长常乾坤询问:“能否在开国大典当天组织一支战机编队,飞越天安门上空?”
当时,人民空军尚未正式成立,整个解放军掏空了所有资源,也仅能凑齐17架飞机,而且机型杂乱,五花八门。
但聂荣臻坚信,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,能够让军机在万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,无疑会极大提升解放军在民众心中的威望和形象。常乾坤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请首长放心,空军部队一定完成任务。”
杨宝庆被幸运地选中成为开国大典阅兵飞行员。几个月前,他还是一名国民党运输机飞行员,得知自己将驾驶飞机参加这一盛典时,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激动。
展开剩余91%10月1日凌晨,天色尚未亮,杨宝庆便早早起床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他反复仔细检查着飞机上的每一个仪表、每一处细节。当他穿上飞行服的那一瞬间,脑海中涌现出自己整个军旅生涯的点滴回忆……
杨宝庆生于1922年,祖籍河北保定。童年时正值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军南下,华北战火纷飞,民不聊生。
为了躲避战乱,父母带着年幼的他迁往河南,投奔三叔。三叔在当地经营着小本生意,生活虽不宽裕,但总算温饱有保障。
杨宝庆的父亲十分讲究面子,不愿长时间寄人篱下。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,他带着妻子返回河北老家,临走时将杨宝庆托付给弟弟,语重心长地说:“就当他是个小工,不用给工资,管他口饭吃就行了。”
虽然父亲如此说,三叔怎会真把侄子当做小工?尽管生意越发艰难,他依然省吃俭用,视杨宝庆如己出,供他读书。
1937年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迅速占领华北,横行乡里,民众苦不堪言。
15岁的杨宝庆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。国民政府号召有志青年参军,他向三叔表达了参军报国的愿望。
“三叔大怒道:‘你是不是疯了?这时候参军,不怕送命?我省吃俭用供你读书,怎能忍心看你血洒战场?你是家中唯一识字的人,要是牺牲了,我怎么向你父亲交代?’”
表面服从的杨宝庆内心却早已坚定,不愿做敌占区的顺民。1942年,他借口去四川务工,暗中报考了成都陆军军官学校。
珍珠港事件后,美日爆发太平洋战争。日军大量空中兵力调往南太平洋,飞虎队援华作战,令日军在华空中优势减弱。国民政府遂计划重建空军。
航校成立后,主要从陆军军官学校优秀学员中挑选。杨宝庆因身体素质优异、服从性强,被录取为航校学员。
抗战初期,中国空军许多富家子弟为保卫国家英勇牺牲,杨宝庆一直视他们为楷模。如今自己即将加入他们,想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迈入航校大门。
航校学习期间,杨宝庆刻苦钻研,成绩名列前茅。随着美国加大援华力度,为使中国飞行员熟练操作美制飞机,美方建议派学员赴美深造,杨宝庆幸运成为其中一员。
1944年,他顺利完成全部课程,乘船返华。途经亚洲海域时,轮船被日军驱逐舰尾随,幸借岛礁植被掩护,成功甩开追击,最终在印度登陆。
回国后,杨宝庆成为一名B-25轻型轰炸机飞行员。虽日军大势已去,他依然多次执行轰炸任务,重创敌军。
抗战末期,他转为运输机飞行员,曾以为会终生效力于国民党空军,但随着形势变化,他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渐渐瓦解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杨宝庆欢欣鼓舞。经历多年浴血奋战,终于迎来了和平曙光。
然而,和平的气息并未持久。杨宝庆申请休假探亲,却被告知部队待命,有重大任务在即。
几天后,他所在的第102中队被命令将西南国军调往东北,士兵们满载枪械,神情冷漠,毫无胜利的喜悦。
杨宝庆意识到国军高层的真实意图,但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。半个月的运输任务后,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,他的探亲假才获批准。
回家后,父母见到身穿军装的杨宝庆喜极而泣。多年未见,父亲早已备好丰盛晚宴接风。
晚餐时,父亲感慨道:“战争结束了,别再打了,赶紧找个媳妇,为老杨家留后代。”
杨宝庆默默点头,心里明白父亲的想法与多数中国人一样,认为日本走了,和平就来了。
探亲假结束,杨宝庆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,重返部队。飞行员们时常前往高校演讲,讲述抗战英勇事迹。
1946年,他结识辅仁大学女学生刘毓璞。她崇拜抗战英雄,二人迅速陷入爱河。
婚后育有两子,然而蒋介石撕毁“双十协定”,国共内战爆发。杨宝庆反感内战,却因生活所迫只能继续服役。
当时空军内部也有反战声音,如刘善本上尉1946年6月26日起义脱离国军,随后有百余飞行员纷纷效仿。
起义风潮令蒋介石警觉,他将飞行员家属集中南京软禁,以此控制。
蒋介石不顾民意强行发动内战,短短三年内挥霍殆尽国军家底。
战事紧张,补给紧缺,国军高层却用运输机将掠夺来的财物运往台湾,令杨宝庆愈发厌恶国军腐败。
部分被软禁家属趁机逃离南京,投奔解放军,蒋介石愤怒下将余下家属转移台湾。杨宝庆未能与妻儿最后团聚。
台湾生活艰难,妻儿缺乏照顾,孩子患病高烧不退。杨宝庆通过书信得知,急切请求蒋介石允许探视,却遭拒绝。
蒋介石以战事紧张为由推辞,实际国军已全面溃败,运输任务减少。
这一无情拒绝令杨宝庆心寒,更加理解起义飞行员的选择。
1949年2月,杨宝庆接令将西安物资运往台湾,抵达后发现所谓物资不过是国军高官家属和银元,怒火中烧。
当晚,他向姐夫赵连景吐露起义念头。姐夫亦是飞行员,两人情同手足。运输机庞大,单人难以起飞,赵连景答应协助。
赵连景表示只能帮忙起飞,计划先接妻儿再投奔解放军。
杨宝庆明白风险,嘱咐姐夫若有不测,替他转告妻子为孩子找好后爸。
为防泄露计划,他委托姐夫写信给妻子,暗含密语:“赶快脱身,晚了就来不及。”刘毓璞收到信后,立刻意识到丈夫起义在即。
国民党撤退尚未完全,海峡航运未封锁,刘毓璞带着儿子乘货船抵达青岛。
杨宝庆趁夜潜入机坪,在赵连景协助下驾驶C-46运输机起飞,飞机载有4吨运往台湾的白银。
为避免国军追捕,他在云层中穿梭,凭借老式机械罗盘导航北平南苑机场方向。
罗盘精度有限,飞机逐渐偏航,燃油告罄后,他选择在一片河滩紧急迫降。
迫降声响惊动了附近民兵,民兵们持枪包围飞机,高喊:“里面的人出来,解放军优待俘虏!”
杨宝庆额头撞伤,身受擦伤,声嘶力竭地说:“我是来投诚的,我没有武器!”说完便昏迷过去。
民兵队长确认身份后,急忙将他救出。醒来时,他躺在医院病床,几位军区干部站在旁边,床头摆着鲜花。
一干部轻声说:“欢迎回到人民队伍。”杨宝庆微笑点头。
干部问及白银归属,他答:“那不是我的,是国军高官从百姓手中搜刮来的,现应物归原主。”现场众人纷纷点赞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杨宝庆投身人民空军建设,成为齐齐哈尔空军航校教员。起义后一个月,妻儿也终于回到身边,一家团聚。
杨宝庆是有思想的军人,他坚信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,而非成为独裁者压榨百姓的工具。
解放战争期间,投诚官兵达177万,其中将军超过千人。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,不盲目忠诚,成为历史的创造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