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今后持续接收类似内容的推送,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昭明
编辑 | 昭明
“我们终于胜利了!”
1949年10月底,蒋经国手捧最新的战报,激动地找到蒋介石。战报显示,金门战役中,解放军近万大军遭遇全军覆没,国民党军迎来了近来少有的胜利。
那么,蒋介石得知消息时心情如何?我军为何在这次战役中遭遇失败?
俗话说,胜败乃兵家常事,但如果不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,就会不断重蹈覆辙。唯有以史为鉴,方能开创未来。
1949年4月23日,第三野战军第35军一部攻入南京,南京城正式解放。随后,三野主力迅速挥师南下,所到之处,敌军溃败如秋风扫落叶,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。
展开剩余83%10月中旬,厦门也宣告解放,三野军势如破竹。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士气大振。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叶飞希望用一场更大的胜利来献礼祖国。
于是,一场准备极其仓促的金门战役,迅速拉开帷幕。
说它“仓促”,从战前的许多细节就能看出端倪。
新中国刚成立时,海军力量刚起步,没有一艘大型军舰,渡海作战大多依赖普通渔船,而部队也缺乏实战经验,显然在渡海作战中处于劣势。
得知叶飞的计划后,时任三野副总司令的粟裕立刻发现问题。他建议攻打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金门,必须一次性至少渡过六个团的主力,才能稳固阵地,等待后续支援。
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,首批渡海部队仅有三个团,约9000人。根据战后情报,国民党守军人数超过4万人,兵力比例高达5比1。
为何只派这么少的部队?
一方面,当时我军急调附近渔船时,发现国民党军撤离大陆前,已将大部分船只带往台湾或销毁,导致我军短时间内只能找到足够运送3个团的船只。
事实上,船只不足的问题本可以通过时间和调配解决,但第十兵团指挥层普遍认为这场战役必胜无疑,轻敌心理严重。
轻敌还体现在多方面:
例如,渡海作战需要有统一的总指挥,但此次行动没有师级指挥官随行,三个团只能各自为战,协同作战大打折扣,战斗力大减。
此外,战前夕探查到敌方主力12兵团正由胡琏率军增援金门,守军兵力远超预期。十兵团仍坚持原计划,没有调整作战任务,依然轻视敌人。
国民党军的守备决心极为坚定。
金门是守护台湾的最后屏障,蒋介石深知金门失守,台湾难保。他得知解放军准备进攻,立即命令名将胡琏率精锐部队驰援。
胡琏在抗战中以英勇著称,解放战争期间多次给我军制造麻烦,是双方公认的杰出将领。担任金门防守司令后,他迅速加强滩头防御工事,组织反登陆演习,并命令部队24小时轮换,严密防守毫无破绽。
国民党海军也加强对金门海域的巡逻。相比之下,我军海军实力明显不及台湾海军。
战斗一开始,敌军猛烈炮火与空袭大量摧毁我军运兵船只,导致首批三个团刚登陆即失去后援,只能孤军奋战。
我军士气虽高,面对1比5的兵力劣势,三个团仍在岛上坚守了整整三天,且给敌军造成近万人伤亡,战损比几近一比一,已属奇迹。
连胡琏都对我军的坚强意志表示敬佩,但因我军缺乏增援,敌人兵力不断涌入,最终三个团9000余人全部阵亡。
金门战役的惨败震惊全国,毛主席直言:“这是解放战争以来首次不应有的失利。”
战后,叶飞等十兵团高层进行了深刻反思,充分认识到轻敌等严重问题,随即加强部队训练,再不给国民党军任何机会。
而对蒋介石而言,这场胜利等待已久。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,蒋介石在党内威信下降。此次守住金门并获胜,不仅稳固了台湾统治,也重燃“反攻大陆”的梦想。
胜利消息传来,蒋介石激动落泪,感慨“守住了金门,就是守住了台湾”,信心倍增。
对于我军而言,这次失败提供了宝贵经验: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谦逊谨慎,骄兵必败的教训刻骨铭心。
同时,加快发展海军力量成为重中之重。首批仅能渡三团,很大程度上是海军实力薄弱的直接体现。
失败是成功之母。只要从中吸取教训,不断提升实力,最终必将走向胜利。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