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十七世纪的初期,英国的目光开始转向遥远的亚洲,意图在这一片土地上展开他们的殖民统治,其中印度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,频频遭遇外来的入侵。
与此同时,一批英伦商人也陆续踏上了印度的土地,正是在这个时期,东印度公司应运而生。其成立时被称为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,并在成立当年获得了来自英国皇室的贸易特权,印证了其在国际商业中的重要地位。
不久后,英国国王更是通过法令,改变了东印度公司的职能,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商贸活动。从这一时刻起,该公司被赋予了铸造货币、对外宣战、签订条约等多项特权,甚至还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力量。由此看来,这个公司的管理结构如同一个独立于国家的政权。
如此庞大的公司自然不是少数商人所能支撑的,它背后有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人团体。而在这些商人中,最大的股东、也可以称为“老大”的,竟然是一位清朝的商人——伍秉鉴。他的商业王国之所以如此庞大,与他经营的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分不开,因其获得了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授权,从而占据了几乎垄断整个行业的局面。
展开剩余55%早在此之前,伍家就已经与欧美国家保持了长期的贸易往来,并以极佳的口碑在行业内名声显赫,因而赢得了西方国家的信任。这也使得他能够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股东,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商界的地位。
到了道光年间,伍秉鉴的个人财产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,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富豪,因此当时他被誉为“世界首富”。然而,好景不长,伍秉鉴很快就体验到了“唇亡齿寒”的苦涩。面对清政府接连的战争失利,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后,政府开始向富商施压,伍秉鉴也因此不得不为清政府承担了数百万两的战争赔款。
而随着他目睹清政府的逐渐衰弱,伍秉鉴萌生了归隐的想法,但却未能获得清廷的同意,最终以郁郁而终。而最令人震惊的是,这个以殖民扩张为目的的东印度公司,背后竟然是由一位中国人所推动着!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